德昌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把生命融入了这片热土上东北网 [复制链接]

1#
北京根治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9711.html

——追记为乡亲们脱贫而搏命的上海知青杨晓沪

“乡亲们在传颂你呀,杨晓沪,你有一颗善良的心,退休又下乡呀,再把合作社创。情系黑土地,爱比海洋深……”这首《晓沪颂》歌颂的就是用生命谱写支边大爱的“知青英雄”杨晓沪感人事迹。年,有病在身的上海知青杨晓沪重返阔别36年的插队农村,组建农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三年多时间,合作社开始走上正轨,农民开始脱贫时,杨晓沪却积劳成疾,倒在工作岗位上,把一腔热血撒在这片他热爱的黑土地。

上山下乡为民服务

年4月,不满17岁的上海知青杨晓沪来到黑龙江省瑷珲县瑷珲公社三好大队第四生产队即腰屯村插队。在父辈革命传统的教育下,杨晓沪在农村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在全体知青中第一个入团,第一个入*。年冬,社员都推举杨晓沪当生产队长。这对才20岁的杨晓沪来说是个考验。敢不敢担当?即使敢当队长,能不能把工作干好?大家心里都没底。工作队找杨晓沪谈话,说明意图,没想到杨晓沪爽快地同意了。当时全县多名上海知青,只有多人被提拔担任生产队干部,担任生产队正队长职务的仅杨晓沪一人。干部好当、工作难做,上任头一件事就是要解决生产队与大兴安岭樟林林场倒原木合同的纠纷。由于种种原因,腰屯村没有按计划完成合同,林场方面扣住钱款不给,纠纷很挠头。但是,杨晓沪却满怀信心,带着公社介绍信,只身一人远赴樟林林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层层分解,逐项算账,获得了对方理解,林场分文不少一次性付清了钱款。林场回来就是春节,其他知青都回上海探亲了,杨晓沪却独自留了下来。一年之计在于春,积肥、选种、送粪、买化肥,他起早贪黑抓备耕,忙得不亦乐乎,全队备耕生产井井有条。当年小麦、玉米、大豆三大播种都适时完成,秋后结算不论是总产、还是单产都是有史以来最高的。

杨晓沪生前照

组织的信任,群众的希望,使杨晓沪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为了胜任领导农业生产,杨晓沪开始学习钻研农业。他到处收集农业知识、了解农业技术、打听农业信息。每次回上海探亲,他都要买回一大摞农业书籍,认真学、认真记录,《植物学》《土壤学》《农机学》《畜牧养殖》《气象学》等等,他样样学、广泛学、系统学,并且结合生产实际学习,学以致用。杨晓沪一边抓农业生产,一边发展畜牧养殖,开展多种经营,探索一条生产队“农牧并举,种养结合”的路子。杨晓沪对农业非常上心,事事征求老农、老队长意见,向群众讨教,又成天琢磨采用新技术、新办法。当时,黑龙江农村用的都是三轮手扶拖拉机,只能跑运输,不能干农活。杨晓沪多方联系,自己垫付部分资金,从山东购回了三台新型拖拉机,其中一种四轮拖拉机,不仅马力大跑得快,还有开沟、碎土、播种多种功能。由于大大节省了劳力,生产队腾出人手搞起了副业,办起了养殖。多种经营使生产队收益大增。原来,每个劳力一天劳动值是六七角钱,杨晓沪当队长的第一年,劳力值就达到了2.6、2.7元钱,比当时城里工人的月工资还高,创造了公社有史以来的最高收入。乡亲们非常佩服杨晓沪点子多、办法好,杨晓沪说的话大家都爱听。

为了进一步培养杨晓沪,年开始,组织上连续三次推荐他上大学,而杨晓沪觉得生产队更需要他,总是放弃这弥足珍贵的机会。年,县里领导发了狠话下了命令:“红军的后代、优秀的知青一定要上高校培养”,并答应杨晓沪大学毕业后可以再回来。杨晓沪终于决定到上海同济大学外语系读书,毕业后留在了外贸部门工作。

六年农村插队,杨晓沪与瑷珲农村、与知青战友结下了深厚感情。他热情参与瑷珲县多名上海知青联谊会的组建,带头捐款1万元,倡议建立瑷珲知青帮困基金,每年资助瑷珲农村的贫困学生、慰问回城后生活困难的知青。

心系乡亲退而不休

年,杨晓沪被查出肝、胆、肾、肠多处囊肿,无奈,年他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得知杨晓沪的病情,乡亲们觉得腰屯村紧临黑龙江,无论是空气、阳光、水质、食品都比城市好,大家热情地把杨晓沪接回村里养病。

回乡两年多时间里,杨晓沪走家串户,唠嗑攀谈,又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他重新了解了这里的农村实际状况,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首先是乡亲们都很穷,联产承包搞分散经营,虽然瑷珲地区农民人均20~30亩耕地不算少,但是一家一户的耕地零星分散在多处,一些劳力不足的农民,根本没法儿种地,干脆将耕地转包出去,就靠每亩耕地一年二三百元的租金,怎么过日子?一些家庭状况好的农户,虽然自家有小农机,但都马力太小,根本不能深翻;许多农民为了降低耕作成本,长期使用化肥,采用原垄直播,简单表层耙地就播种,日积月累,土壤板结,土壤表层20厘米左右形成了犁底层,植物根系下不去,下雨时地表水渗不下,天旱时地下水上不来,庄稼扎不下根,怎么长得好?而且,各家各户连耕地都顾不上,哪有时间再搞养殖。不发展副业,又怎能增加收入?杨晓沪着急了。

年国家颁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又出台了《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扶持*策》,促动了各地农民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社的想法。乡亲们先后找到杨晓沪;“现在国家提倡办合作社,又出台了许多扶持*策,我们腰屯村能不能也办合作社,能不能也享受国家补贴呢?你就当这个‘领头人’吧,我们最信任你……”

但是,杨晓沪还没有这个思想准备。正好这时,年8月,杨晓沪被邀请出席黑河知青博物馆召开的全国知青文化交流会,结识了逊克县边疆镇山河村两位退休重回第二故乡,带领农民创办合作社的上海知青徐桔桔、河南知青贾爱春。山河村的成功经验给了杨晓沪很大启发,他一回村,就向*支部、村委会做了汇报,并开车拉上村干部到逊克县山河村合作社参观。这趟外出学习,*支部、村干部也深受启发:由老知青牵头创办合作社看来行得通,而且最实际。*支部、村委会一致决定,全力支持杨晓沪“出山”,创办合作社。

其间,杨晓沪也有过几次犹豫、甚至几次动摇:

毕竟60多岁了,重新“出山”,还干得动吗?

自己本身就有病,创办合作社,吃得消、扛得住吗?

看着那么多农民还在贫困线下挣扎,看着曾经黑黝黝的土地荒废退化,杨晓沪重新“出山”,他摩拳擦掌,决定试一试,闯一闯,搏一搏,带领农民组建合作社,走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共同富裕道路。

坚定了信心的杨晓沪亲自起草了种植业合作社的《章程》《条例》《财务制度》,亲自核算、计算出合作社创办后能够取得的各项经济效益,又制定了合作社五年规划、美好前景。为了让乡亲们直观、形象地理解合作社的管理机构、监督机制、发展规划,他编写出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讲稿,带着手提电脑挨家挨户上门给乡亲们演示、算账、动员,说得大家高兴振奋,说得大家信心满满。经过四个多月的大会小会、广播宣传、发放材料、走家串户挨家动员,终于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入社户达到总户数50%,耕地面积多亩。全体成员经过民主选举,选出了理事会、监事会班子。年12月29日,瑷珲镇腰屯村“三好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杨晓沪全票当选合作社理事长。就职大会上,杨晓沪郑重宣布:自己决不占合作社一份股份,决不拿合作社一分钱工资。

完成了合作社组建,恰逢年春节,杨晓沪原本打算回上海过年。但是,万事开头难,工作一大堆:种子、农药的选购,肥料、薄膜的运输,大型农机的联系,大量资金的筹措,作为合作社理事长,自己必须样样负责、件件落实,他决定留在腰屯村不回家了,气得爱人、孩子好几天都不接他电话。

年是合作社运行的头一年。可天公不作美,从年初开始,一直低温多雨,眼看春耕时节就到了,可是地里湿得难以下脚,没有大型农机具严重制约了合作社发展。既遇上天灾,又误了农时,年终结算时,三好合作社每公顷地的预计收入仅有元。虽比单干户收入略高一些,但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为了给村民谋取更大的利益,年春,杨晓沪回到上海寻求帮助,得到了原来在腰屯村下乡的上海知青的大力支持,与合作社全体成员共同集资多万元购买了三台大中型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保证了春耕春播和田间管理及时完成,入秋后又购买了一台收割机。当年大田作物长势良好,实现总产值万元,社员每公顷地净分红1.1万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